當心「無症狀中風」悄悄找上門

文/林志明     2013-9-30

身體硬朗的吳先生退休後,就以旅行及上日文課來打發時間,但最近家人發覺他走路越來越慢,甚至需人攙扶,且似乎心中有壓力,常面無表情、獨自發呆,記憶力也嚴重減退。

經過神經科的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,吳先生的大腦半球有一些散發性的黑色小缺血點,研判有可能是中風。

進一步做腦部核磁共振,發現吳先生並無急性中風,但是在腦部半球深部有很多亞急性缺血斑塊,血管也有阻塞情況,腦部血管超音波發現兩側頭顱外血管有散發性血管斑塊阻塞,且兩側均有大於30%的阻塞。

血液及血壓測量更發現,原來吳先生有「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)」,幸好 後來 醫師同步替他控制「三高」問題,並在藥單裡,加上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及低劑量的多巴胺促進劑,吳先生的症狀才慢慢改善。

吳先生所患的疾病在醫學上叫做「無症狀中風(Silent stroke)」。傳統上對腦中風的認識是「一半身體麻木、一半手腳無力」或是「口眼歪斜」等急性症狀,但是像吳先生這種症狀,常會被當做年齡太大了,所以走路不快、心裡有不舒服、憂鬱等。但吳先生是因忽略「三高」問題,導致血液中一些「垃圾」慢慢阻塞腦部小血管,所以症狀會慢慢出現,很容易忽略。

但隨著小血管堵塞的部位不同,會引發不同症狀,比如腦部基底核的小血管被阻塞時,就會出現如吳先生的巴金森氏症候群;如果阻塞其他部位,也會有其他症狀出現,如:失智、眼盲等。

此外,有些心臟疾病如心肌肥厚、心律不整等,也會造成無症狀中風。這類病患的症狀除了記性不好,常常走路會喘。這時就需要透過心臟超音波與24小時心電圖,檢查是否有心臟的小血栓打到腦部。因為從心臟打出的血栓,大小血管都會影響到,症狀也通常比三高造成的無症狀中風情況嚴重。

「無症狀中風」它不僅會因症狀不明而延誤正確就醫的機會,造成腦部不可逆的傷害,且一旦這種無症狀中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,病人會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血管性失智症。

簡言之,「三高」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說是因,而中間產物是無症狀中風,最終產物即是血管性失智症。

無症狀中風的非藥物治療:這一類的中風病人,在生活及飲食上需注意的地方與急性中風病人相似。

運動:病人要每次運動30分鐘,一週至少3次以上,以流汗為原則(不需大汗淋漓)。

如有智力上的缺失,則鼓勵病人多參與社交活動或與家人出外踏青,不要關在家裡。

飲食上少油、少鹽,不需禁止肉類攝取,但以少吃或不吃紅肉、內臟為原則,多吃蔬果。

如果出現一些語言或行走障礙,可尋求專業復健醫師或治療師協助,透過語言及行走訓練,生活品質才有保障。

藥物治療:

吳先生服用的藥物,除了治療「三高」藥物外,還加進一些抗血小板的藥物(Aspirin)來預防中風;此外可加一些低劑量的多巴胺促進劑來改善他的生活品質。

(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中風中心主治醫師)

 

本文摘自:自由電子報
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3/new/sep/30/today-health1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魯蛋的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