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脆內滑的棺材板吃起來濃郁香甜。(攝影: 彩霞 / 大紀元報)

 

【美食典故】樂觀開朗的棺材板(作者﹕味蕾)

 

 

  「棺材板」是台南著名的小吃,原名叫「雞肝板」,約有七十年的歷史。它是把厚片土司油炸後,外皮酥脆,呈金黃色很討喜,切開上蓋,裡面部分卻很綿滑,淋上鮮甜的雞肝濃湯後,用刀叉以西餐的方式,趁熱享用,濃郁的甜味加上酥脆的口感,讓人回味無窮,故小吃攤都採用現點現炸的方式販售,是很特別的小吃。棺材板的雞肝與法國美食的鵝肝醬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相傳它的由來,與石板棺有關。

台灣在1940-1950年代,那時候的雞肝等內臟乃是上等食材。因此,台南有一間點心店的老板許六一先生,特選用這些內臟做成雞肝濃湯,淋在油炸成酥盒的厚片土司上,供顧客食用,故稱為雞肝板,生意也做得火紅的。

有一天,考古隊慕名來許老板的點心店品嘗雞肝板。大快朵頤之後,考古隊與許老板閒話起家常,有位教授突然脫口說:「許老板,你的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挖掘的石板棺!」。而生性樂觀、開朗的許老板聽完後,毫不忌諱

的回答:「那從現在起,我的雞肝板就改名為棺材板吧!」於是「棺材板」就取代了「雞肝板」的稱號。因為它的怪名、形狀和偏甜口味都很特殊,人們都想探個究竟以滿足好奇心,也使得棺材板更受人歡迎,遂演變成台南著名

的小吃。現有古早味棺材板及咖哩口味棺材板二種。

棺材板先從「棺蓋」吃起,炸酥的土司蓋薄如脆餅,吃起來像超扁的日式煎餅,再往內吃去,以刀叉將酥盒切成一口大小,再把土司與餡料一同送入口中,讓酥脆與滑順的口感共同激盪味蕾,永難忘懷。

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,現今棺材板的內臟餡料早已改成海鮮,而且還加入了蔬菜,兼顧美味與健康。台灣各地在作法上也有所變化,如花蓮的棺材板,把炸酥的厚片土司抹上奶油,然後鋪滿生菜絲,最後用大塊蟹肉餡料填滿酥盒,讓人食指大動。花蓮的棺材板尚有鳳梨蝦球、奶油雞肉、沙嗲豬牛羊等餡料口味,與土司、生菜、醬料完美的搭配,重新組合成美味的另類棺材板。

傳統的棺材板是將厚片土司油炸成酥盒,較為油膩,故改用烤箱來烘烤厚片土司,仍保有香酥脆的口感外,也兼顧了健康與美味。


雞胸肉、蝦仁、杏鮑菇、紅蘿蔔、毛豆仁是棺材板的主要食材。(攝影: 彩霞 / 大紀元)

材料:

土司半條、雞胸肉300公克、蝦仁200公克、杏鮑菇1朵、紅蘿蔔丁半碗、毛豆仁半碗、蒜末、薑末各適量、高湯一碗、奶水150CC、太白粉適量。


調味料:

胡椒粉、鹽、糖、酒各適量。


土司切片,烤箱預熱180℃,烤5分鐘呈金黃色。(攝影: 彩霞 / 大紀元)


起油鍋放入蒜末、薑末炒香。(攝影: 彩霞 / 大紀元)


依序炒香醃好的雞丁、紅蘿蔔丁、杏鮑菇丁、毛豆仁後,再倒入高湯、奶水煮滾後,放入蝦仁,加鹽巴、糖、胡椒粉調味,最後以太白粉水勾薄芡,即完成餡料。(攝影: 彩霞 / 大紀元)

作法:

一、杏鮑菇切丁。

二、雞胸肉切丁,加入太白粉、酒拌勻,醃10分備用。

三、土司切片 (半條土司切成四片),烤箱預熱180℃後,烤5分鐘呈金黃色備用,因各家烤箱的爐性略

      有不同,請自行斟酌時間。

四、蝦仁洗淨,用滾開水汆燙七分熟備用。

五、紅蘿蔔丁汆燙備用。

六、起油鍋放入蒜末、薑末炒香,依序炒香醃好的雞丁、紅蘿蔔丁、杏鮑菇丁、毛豆仁後,再倒入高湯

      、奶水煮滾後,放入蝦仁,加鹽巴、糖、胡椒粉調味,最後以太白粉水勾薄芡,即完成餡料。

七、將烤好的土司挖出蓋子後填入餡料即完成。


後記:

卑南遺址(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)出土的石板棺,是當時的卑南文化人把板岩切成「底

板」、「四面側板」和「蓋板」後,組合而成的棺材,長度約等於身長,寬度約與肩膀同寬,故石板棺

看起來像長方形。

考古學家依據石板棺推測其埋葬的過程:

一、先挖掘和石板棺大小一樣的凹洞。

二、鋪上底板。

三、將死者放入棺材裡,再放陪葬品。四、在凹洞的四周立四面側板。五、蓋上蓋板,再用土把洞填滿。

arrow
arrow

    魯蛋的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3) 人氣()